《夢遊樂園》温昇豪
Interview With James Wen
藍色拼接外套、黑色皺摺壓紋皮鞋 ALL BY EMPORIO ARMANI VACHERON CONSTANTIN PATRIMONY雙逆跳星期日曆
定調為魔幻寫實的《夢遊樂園》,以青少年的視角看待即將離婚,卻仍在女兒面前維持表象婚姻關係的父母,然而女兒已經理解到他們總有一天會離開自己,而沉溺於幻想的異世界。在劇中飾演父親的温昇豪,以此作首度入圍北影最佳男主角。
温昇豪指出,電影劇情的概念顛覆了華人往往勸和不勸離的觀念;雖然女兒看得出父母關係不好,但並沒有為此埋怨他們。在劇中,青春期的女兒的心中存在著不同的聲音,或許也就像是多重宇宙,一個叛逆的自我想與父母抗爭,另一個則是溫和的自我,而最終兩者與父母都達成和解。也因此,整體調性不顯得過度悲情,而是透過如夢似幻的敘事手法,引領觀眾重新檢視家庭和婚姻的定義。
「這部戲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在每段關係當中,適時地保有那份美好,而當無法繼續時也要懂得say no,不要歹戲拖棚。」温昇豪表示,電影最美好的部分就在於,婚姻解套之後三個人都獲得成長。「其實婚姻失敗不等於是人生失敗,人們還是可以去追求下半場的幸福,而孩子也應該給予父母祝福。」他為《夢遊樂園》下了這樣的註解。
永恆的愛與陪伴
近年來,不少影劇作品都以探討家庭關係為切入點,引發觀眾投射與共鳴,進而再次審視與思考自己和家人的關係。而透過《夢遊樂園》所呈現的情境,以及觸及華人家庭的相處模式與教育養成等相關層面,也讓温昇豪從劇情對應到自身的成長經驗。
温昇豪認為,華人社會始終很重視尊卑、長幼有序的觀念,即使在青少年時期開始有很多自我想法,還是很難直接向父母表達,而當父母的也不容易去傾聽,或是換位思考,通常都是用經驗告訴孩子要怎麼做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隔閡。如果又不懂得自省的話,兩代之間就會產生很大的代溝,再嚴重就變成冷暴力或熱暴力。
而當他也成為父親後,開始回想以前父母給自己的是對還是錯,「但其實也沒有所謂的對錯。他們也是承自長輩的一脈相傳。」熟讀歷史的温昇豪接著侃侃而談,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是人類用幾千年從農耕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的結果,而距離目前的資訊革命不到200年,至於從現在再發展到AI可能在未來20年內就會形成,整個世界的速度是愈來愈快。
「所以,我覺得父母所承襲的觀念到了我這代都已經破碎了,而我也必然要重新學習與調整與下一代的相處模式。」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透過網路就可以學習到任何資訊,父母可能已經無法再如以往扮演教育子女的重要角色,讓温昇豪有感表示:「我覺得父母親能夠給予孩子的就只有愛與陪伴,這些才是會持續存在的,而其餘的都可以被取代。」
演員的感知與回饋
而回到演員身分,被問及如何揣摩角色?温昇豪表示,若是像職人劇的角色,要在劇中呈現專業能力而需在拍戲前接受訓練之外,對於一般角色的揣摩其實都能自日常生活中去觀察人生百態,進而轉化為表演的根基與養分。
温昇豪直言,演員其實是整個產業鏈的最下游,除非在作品的前置作業就一起參與討論,不然相對比較難以在一開始,就能先確立想要呈現的某種理念與價值觀。「通常是在拍攝過程當中,演員才開始感知與領悟可以透過作品傳遞給觀眾什麼訊息,然後希望觀眾能等同你,感受到你的感受。」
而温昇豪也強調,演員並不單純是一個背誦劇本的人,而是二度創作者,每個演員對於詮釋角色都有不同的方式,並不會受限於劇本。「因為每個演員都是一個有機體,對於事情的理解有存在著不同的解讀與立場,也因此同樣的台詞,每個人講出來的方式與感覺都有差異,況且人的情緒每天都在改變,或許今天比較亢奮、而明天比較低潮,這在讀對白時,完全會展露出來。」
對公共事務的關注
回憶起當初如何踏上表演路?温昇豪表示,自己一直都對公共事務領域很有興趣,也對於歷史、革命以及社會議題都很關注。所以大學讀傳播管理科系,實習時期就跑黨政線新聞,希望可以實現小時候立志當記者的理想。同時,對電影感興趣的温昇豪也去學習相關課程,而出色的外型條件讓他在大學時期就開始當模特兒、拍平面廣告,以這兩條路線並行發展。退伍後,他先跟朋友合開餐廳並思考未來的發展,也回到電視台主持行腳外景節目。而在易智言導演的指名之下,温昇豪在2005年拍攝的《危險心靈》以詹老師一角受到注目,也自此確立從媒體人轉換到演員的跑道,對他而言,這是自己職涯極為關鍵的轉捩點。
回顧温昇豪幾部指標的影劇演出,從早期《危險心靈》呈現教改制度的問題與狀況,《一八九五》著眼於台灣歷史的回望,再到近期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和《火神的眼淚》更直接強烈地觸及公共議題,以及《茶金》架構出舊時代的宏觀視野,一再引發大眾的高度討論與迴響,都是温昇豪改以表演的形式來傳達自己始終在關注的社會面向。
至於對自己在多重宇宙的想像,温昇豪霸氣回應:「我想當皇帝。」大笑幾聲之後,他接著說:「就可以按照自己意志,看看這世界會有什麼改變。」果然真切反映出他著重於社會的全面觀照。
Photographer | Jimmy Chao (也是視物社) · Hair & Makeup | 張凱 · Stylist | William Chen. Alice Lin · Editor | Abby Ya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