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int Post》總編輯─楊員彰
A Documentation of Taipei Dangdai
如果說藝術創作是生命歷程體悟、是藝術家故事的一部份,藝術博覽會便是匯集這些故事的出版社,至於媒體,則是負責挑選故事並講述給觀眾的說書人。本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再次與上屆媒體夥伴《The Point Post》合作,推出貴賓與現場特刊,這回總編輯楊員彰Yang以「戀愛」為發想,帶領讀者進入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邂逅的各種情節,同時更透過此篇專題,讓藝術愛好者了解媒體角色與博覽會之間的關係,編輯部以「記憶」為軸,由總編輯楊員彰分享《The Point Post》相遇台北當代的過程。
Question 1
接觸到台北當代的契機?
剛在台灣誕生不久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擁有著強大的內容資源,但為了快速與台灣民眾接觸,需要鏈結各方強力且高質感的媒體合作夥伴;另一方面成立多年,專注於頂級奢侈品專題的《The Point Post》,則需要台北當代這樣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增添多元性。我認為當代藝術對於現有的讀者客群而言,是必須進入且值得深耕的領域。《The Point Post》一直在嘗試如何讓讀者與俱樂部貴賓不斷成長,我們希望透過與台北當代的合作,強化品牌對於美和品味的高度,因此透過友人的牽線,在2020年共同合作台北當代現場貴賓刊物,開啟雙方的合作之門。
Question 2
當代藝術與奢侈品的相異之處?
當代藝術是很獨特的存在,不像過往我們報導的跑車與名錶,有許多可以量化的科學數據去定義好壞。我認為當代藝術是既主觀又客觀的,因為收藏時常伴隨著投資意義,前者挑自己所愛,後者挑市場所愛,而在藝術品優劣判斷脈絡中,總因為各種人為因素而蒙上一層紗,這種更傾向於感性的判斷讓初學者很難摸著頭緒,例如萬年不變的題目,什麼是好的藝術品,一百個專家會有一百種解答。 作為台北當代媒體合作角色,Yang從不同角度側寫台北當代。他認為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收藏記憶,而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出現,就乘載了這個世代的共同記憶。台北當代讓藝術博覽會時尚化,讓藝術不再是掉書袋的工具,同時更扁平化了藝術與大眾的觸及形式,如同展覽所強調的,先看見、再愛上、最後才是擁有,每個人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都會歷經不同階段,無論你是在哪個階段,都是台北當代此刻存在的目的。 台北當代除了給台灣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博覽會,更藉由舉辦展會的過程凝聚了這個世代的記憶。記憶可透過任何形式塑造我們,它可以是一段文藝復興時期的旋律、一張能窺視上個世代的泛黃相片、一塊展現當代工藝極致的陀飛輪腕錶。而對這個世代的藝術家及藏家而言,發生在台北當代中的任何形式對話,都是你側寫當代藝術的過程。 對Yang來說,這個側寫紀錄也發生在自己身上,透過《The Point Post》與台北當代合作的過程之中,開始與身旁的藏家們一起踏上收藏之路。他甚至開玩笑地對友人說,自從成為台北當代團隊的一份子後,便跌入了既快樂又痛苦的收藏深淵,也是從相遇台北當代那刻開始,口袋變得貧窮、身心卻意外富足。 Yang表示自己的收藏建立得很早,因為喜歡閱讀,最早從藝術時尚攝影書籍開始收藏,包括各式人體攝影集與各種能激發創意靈感的藝術書籍,現在家中擁有的整面書牆,也成為他在替客戶發想靈感時的重要來源。而因為媒體與廣告工作的緣故,時常需要接觸各種文化與工藝工作者,早期透過訪談理解他們無窮的創意,後來更密切邀請這些創作者參與合作,包括推出攝影集、舉辦展覽、拍攝視覺影像等等。 2020年接觸到台北當代後,開始思考關於自身收藏的系統和脈絡,他一直期待能在這些階段性的收藏中更了解自己,也希望開拓不同的可能性。2021年甚至成立了「小當家俱樂部」,這個小型當代藝術收藏家的簡稱,邀請了對於收藏同樣有熱情跟想法的各方友人,藉由分享作品與觀念,互相學習與砥礪。
Question 3
分享一下自己的第一件當代藝術收藏?
多年前前往泰國旅遊時,在某個市集的街邊看見藝術家 Kitti Narrod正在作畫,兩坪不到的倉庫空間內放了幾張展示用的作品。其中一張就這樣抓住我的眼光,Kitti說,他平常就是在這邊畫畫,賣掉作品後去買啤酒,然後再繼續畫畫,後面陸續幾年我又跨海買了幾張,甚至更在幾年前幫他在台北辦了一次個展,邀請我的客戶與好友們來收藏。沒想到從前年開始,Kitti Narrod被Tang Contemporary Art簽下,作品一翻近乎百倍,在拍賣會上也相當具人氣,朋友們聽到我這個故事,紛紛恭喜我做了正確的決定,但相比於手上這數十件作品的增值,我最開心的反而是能擁有這個藝術家在過小日子時最純粹的作品。
Question 4
如何決定是否要收藏某件藝術品?
雙魚座的特性就是多情,喜歡的作品總有很多,但不可能看一件買一件。對我而言有兩種作品會列入收藏考量,一是讓我看到過去的自己,能夠從中觸發過去記憶連結的作品,像是兒時、青春期等的記憶;二是能投射出人與人關係的作品,我覺得這世界上最困難的題目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在關係中包含著愛恨情仇與生離死別,我很喜歡觀看不同人詮釋關係的方法,然後從中找到新的體悟。
Question 5
台北當代對於你的意義?
有人認為台北當代是個篩子,替藏家篩選最好的畫廊與作品,但我反而覺得台北當代是個天文望遠鏡,我透過這個望遠鏡看見某些我特別興奮的藝術風格,進而開始做功課,尋找這些風格的脈絡,然後挖掘到不在本屆台北當代內的藝術能量。博覽會之於我就像個索引,不同博覽會引導我們認識不同世界的當代藝術,而台北當代的出現更是大幅度地打開這扇門,試想在不出國門的情況下,要如何能與這些世界頂尖的藝術家、畫廊近距離接觸,能成為台北當代合作夥伴的一員,讓我與有榮焉。
Photographer | Chris Kang · Text | 邱悠也
コメント